燕山期是秦岭造山带最重要的成矿时期,但是大量有关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华北陆块南缘。近些年,南秦岭柞-山矿集区成为寻找燕山期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有利区带。小河口铜矿是该矿集区内少数具有工业价值的铜矿床,经过实验室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认识和成果:(1)铜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或脉状赋存于花岗闪长玢岩与桐峪寺组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内。成矿作用划分为4个阶段:Ⅰ干矽卡岩阶段、Ⅱ湿矽卡岩-氧化物阶段、Ⅲ石英-硫化物阶段和Ⅳ碳酸盐-石英阶段。(2)小河口岩体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浆来自于加厚陆壳下部或造山带根部,并伴随有大量岩石圈地幔物质加入。(3)铜矿床形成于141-138 Ma秦岭陆内俯冲挤压-伸展的过渡阶段,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发的构造转折-岩石圈减薄的远程效应。幔源物质和热流体上涌,提供足够的热促使加厚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受热发生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并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富含成矿元素、高氧逸度的花岗质岩浆,当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上升侵位于桐峪寺组沉积地层中,成矿流体从岩浆中出溶,最终形成了燕山期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该研究对建立南秦岭燕山期成矿理论框架、确定南秦岭陆内造山成矿机制和指导多金属资源勘查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地学国际著名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上(2019, 114: 103143)
原文链接:Origin of the Xiaohekou skarn copper deposit and related granitoids in the Zha_Shan ore cluster area, South Qinling, Chin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