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型沉积盆地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特征复杂、含油气性差异大。据统计面积小于2万km2的小型盆地总计348个,其中已有13个盆地发现商业油气,部分“小而富”盆地单位面积的含油气丰度远高于大中型含油气盆地。目前对这些小型含油气盆地主要特征的整体研究薄弱,实验室研究人员对其类型与油气赋存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比和总结。
这些小型含油气盆地根据其典型特征和成因可以分为两类:残留小型盆地和原始小型盆地。(1)残留小型盆地为较大型盆地或其中某一部位经后期构造变形或剥蚀作用后的改造残留部分,改造前的原型盆地面积远大于2万km2,是后期改造作用造就其小型的特征,酒西、酒东、焉耆和三塘湖盆地属于此类型。(2)原始小型盆地在其整个演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小于2万km2的小型发育特征,这类盆地或未经受后期改造作用,或尽管经受后期改造作用,但在改造前的盆地面积原本较小(小于2万km2),其小型的特征是特殊动力学成因造就。据不同的成因动力,将其分为热力型和走滑型两类小型盆地。热力型盆地反映深部热动力学成因,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软流圈上涌导致盆地形成的证据,南襄盆地和景谷盆地为典型代表。走滑盆地的形成与大型走滑断裂体系密切相关,依兰-伊通、百色、三水、保山、陆良、曲靖和伦坡拉等小型含油气盆地属于走滑盆地。
分析认为,小型沉积盆地之所以富含油气,最重要的因素是具有有利于优质烃源岩沉积、保存和成熟的条件。通过对13个含油气小型盆地共性条件分析及与国内外诸多不含油气的小型盆地对比研究,综合认为三个关键因素造就某些小型盆地油气富集,即(1)利于优质烃源岩成熟与保存的后期改造过程(没有破坏优质烃源岩主体部分的抬升和剥蚀,并在抬升之后又发生深埋作用);(2)较高盆地深部热背景,以高的地温梯度和热液活动为特征;(3)烃源岩发育期具高的深湖沉积速率(>200m/Ma),湖盆具欠补偿和补偿充填特征。
该研究首次将小型含油气盆地作为一类盆地进行系统分析,按其形成的原因进行重新分类,并归纳出油气富集的三个重要条件,研究表明,这些条件也是其它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因此该研究对丰富和发展陆相盆地油气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地学国际著名期刊AAPG Bulletin上(2019, 103(9): 2139–2175)
原文链接:Small_scale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occurrenc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