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潇,朱赖民,张国伟等
通过对西秦岭温泉钼矿床流体包裹体和岩浆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解析了成矿时花岗质岩浆对钼超常富集制约的温度和氧逸度条件,确定了成矿构造背景,恢复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创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钼矿床成矿理论,而且有助于评价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成矿潜力和指导今后找矿勘探工作。温泉钼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高盐度、高fO2、富CO2和贫NaCl子晶为特征,与大陆碰撞体制下形成的斑岩型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一致;随着压力、温度逐渐下降,富挥发分的成矿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和相分离使得CO2大量逃逸,且大气降水热液逐渐混入,形成中阶段中温、中盐度、低fO2、高fS2的成矿流体,促使辉钼矿等硫化物沉淀。温泉钼矿床初始矿化深度为~8.6Km,中阶段成矿深度为5.4~6.1Km,明显高于岩浆弧背景的斑岩矿床成矿深度,与中-晚三叠世华北-华南全面陆-陆碰撞造山地壳增厚的事实相符。温泉含矿岩体的fO2分布不均匀,整体偏低,可能与幔源岩浆的加入和不均匀混合有关。但其相对于同一构造单元、同时代和同成因的“五朵金花”岩体仍显示出相对较高的fO2特征,进一步印证了Mo矿化与氧逸度高的岩浆相关,且温泉成矿斑岩在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时代上仍具有较高的氧逸度。研究成果发表于期刊国际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上。
原文链接:/ueditor/php/upload/file/20190403/155427588511453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