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钊,沈传波,Lothar Ratschbacher,Eva Enkelmann,Raymond Jonckheere,Bastian Wauschkuhn,董云鹏
青藏高原东北缘一直是新生代高原扩展隆升和地貌演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针对高原东北缘具高陡地貌的龙门山和四川盆地,以及秦岭造山带和其南缘的逆冲褶皱带—大巴山开展了大量的低温年代学研究,同时收集区域内600多组已发表低温年代学数据,用以揭示高原东北缘主要构造单元(龙门山、四川盆地、秦岭、大巴山)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剥露与地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向南侧前陆的扩展变形在北大巴山终止于~100-90 Ma,在南大巴山结束于~85-70Ma。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经历了三期主要的构造剥露阶段,分别为70-40Ma(剥蚀速率 0.05-0.08mm/yr)、25-15Ma(彭冠杂岩的剥蚀速率为近1mm/yr,卷入变形的川西盆地约为0.2mm/yr)和< 10ma的快速剥蚀,后一期的构造剥露不仅沿着龙门山分布,更是伴随着河流的快速切割下蚀作用直达高原内部,现今的大渡河谷和岷江河谷开始形成。四川盆地主要经历了两期快速的剥蚀去顶过程,分别起始于~45Ma和12Ma,第一期快速去顶可能终止于中新世之前,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及东北部,造成>1000m的盆内沉积物被剥蚀去顶,其成因可能与古长江水系在始新世沟通四川盆地与中国南海相关;第二期快速广泛存在于盆内和其周缘山脉,>2000 m的盆地沉积物被剥蚀去顶,其成因与晚新生代以来下扬子水系切穿三峡,袭夺上扬子水系相关,也是造成现今龙门山高陡地貌的主要外动力作用。另外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不同区段卷入高原东向扩展变形的程度不同,西秦岭和大巴山地区在~15-13Ma以来经历了快速的构造剥露,而东秦岭地区构造剥露幅度较微弱,这也是导致东、西秦岭地貌反转和大巴山具有年轻山脉特征的主要原因。
原文链接:/ueditor/php/upload/file/20171122/1511339189761042.pdf